科技日报记者 颉满斌
出生于甘肃省定西市渭源县的周娜,自幼便深知马铃薯产业对家乡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研究生入学时,她立志用科研力量“反哺”家乡,选择加入甘肃农业大学马铃薯遗传改良与新品种选育团队,成为该团队张峰教授的科研助理。
带着这份科研初心,周娜迅速找准自身定位,融入到团队的科研工作中。“我们团队主要从事马铃薯种质资源的收集与评价,包括重要性状的基因组学解析与基因挖掘,早熟优质、加工专用、抗病和特色营养新品种选育及绿色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研究。”周娜近日告诉科技日报记者,作为团队的科研助理,她身兼课题研究者与项目推进者的双重角色,平时既要深耕自身的研究领域,也需协助老师管理科技小院、“三区”人才、“头雁”等项目,为团队科研工作的开展提供坚实支撑。
在日复一日的研究探索中,周娜所在团队成功选育出甘农薯7号。2023年,该品种在甘肃高台完成测产。这一次,她以科研助理的身份深度参与其中,5.4吨的亩产量数据令她深感震撼。如今,甘农薯7号累计推广面积近100万亩,众多种植户因种植这一新品种并采用高效栽培技术而实现增产增收。
“看到这样的成果,我更加坚定了做好这份工作的信念。”周娜说。与大众印象中的科研场景不同,她的科研之路不是埋首于实验室和文献中,而是深深地扎根于田间地头。“刚加入团队时,我既不懂如何布置田间试验,也不会切种,面对大面积的试验田无从下手,是老师和师兄、师姐的悉心指导和包容,让我逐渐成长为‘春播秋收小能手’。”周娜告诉记者,过去两年,她参与了两个完整的马铃薯生长周期,如今,已能在田间工作中独当一面。
田间的科研工作并非坦途,恶劣天气突袭、病虫害肆虐……这些突发状况时常威胁马铃薯的生长,失败是常态。正是在一次次攻坚克难中,周娜对科研有了更深刻的感悟。“在科研的道路上,能做的只有尽可能预防、从容应对,并始终保有从头再来的勇气。”周娜感慨,最开心的莫过于看着种子开花、结薯,迎来收获。而比丰收更珍贵的是,她见证了自己和同伴们与马铃薯一同成长,在不同阶段展现出责任与担当。
从初入团队时的懵懂,到如今工作中的从容,周娜在科研助理岗位上完成了一次“华丽的蜕变”。马铃薯滋养了她的家乡,她也正用科研力量让这片土地上的马铃薯结出更丰硕的果实。“我将继续以热忱与坚韧走在这条科研路上,在协助老师建设好团队的同时,为培育优质的马铃薯新品种贡献自己的力量。”周娜说。
恒瑞行配资-恒瑞行配资官网-配资炒股首选-按月配资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