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工业“含绿量”有多高?
\n日前,中央宣传部组织的2025年“活力中国调研行”重庆主题采访活动启动。由中央媒体和市属媒体100余名记者组成的“报道天团”,深入重庆多个区县的工业车间和生产现场,聚焦工业绿色低碳发展的生动实践,用镜头与笔触全景式展现重庆的绿色之变、生态之美、奋进之姿和活力之韵。
\n作为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的最后一道关口,重庆肩负着“在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中发挥示范作用”的职责使命。近年来,重庆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加快建设美丽中国先行区,强化数字技术、绿色技术应用,推动工业绿色低碳发展跑出“加速度”。
\n透过绿色低碳发展这扇窗口,“报道天团”看见了怎样的新重庆?
\n8月13日,长江奉节段,记者团在实地调研吊嘴危岩治理情况。记者 李雨恒 摄/新重庆-重庆日报
\n向绿色转型,巴山渝水绿意浓。
\n从筑牢绿色发展空间格局、推动产业结构绿色转型,到构建绿色低碳能源体系、推动交通运输绿色转型,再到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践行绿色生活方式……近年来,重庆扎实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绿色正成为巴渝大地最靓丽的底色。
\n“看到了重庆在生态环保方面作出的诸多努力,山青水绿的重庆让这趟行程惊喜不断。”光明日报记者如是称赞。
\n向绿而行,重庆目标明确、路径清晰。为加快推动绿色转型,重庆成立美丽重庆建设领导小组,召开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暨美丽重庆建设大会,推动出台《美丽重庆建设行动计划》,打造绿色低碳发展高地,发展壮大绿色低碳产业。
\n值得一提的是,在提速建设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的过程中,重庆坚持把绿色制造体系建设纳入“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和“416”科技创新布局中加以推进,加快打造美丽中国建设先行区,逐步建成“全领域、多层次”绿色生态体系,持续推进经济社会全面绿色发展落地见效。
\n数据为证:“十四五”以来,重庆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取得一系列进展,以年均2.4%的能源消费增速支撑了年均5.6%的经济增长,全市单位GDP能耗降至0.31吨标准煤/万元,优于全国平均水平30%左右,绿色发展水平稳步提升。
\n具体到工业领域,截至目前,重庆累计建成170个国家级绿色工厂、16个国家级绿色园区、18个国家级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各项数据年均增量连续3年实现西部领先,其中国家级绿色工厂产值占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的29.5%,高于全国平均水平9.5个百分点,切实以产业“含绿量”提升发展“含金量”。
\n展望未来,按照《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行动计划(2025—2027年)》规划,重庆将实施产业结构绿色低碳升级行动,巩固提升优势主导产业,发展壮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推动传统产业“智改数转绿色化”转型,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到2027年,累计建成绿色工厂500个、绿色园区36个、近零碳园区试点24个。
\n三峰环境集团垃圾焚烧炉设备生产线。记者 周奇 摄/新重庆-重庆日报
\n与低碳同行,山城产业气象新。
\n众所周知,重庆不仅是一座超大规模城市,也是一座硬核工业重镇,资源禀赋呈现“富煤缺油少气”的特点,节能降碳任务艰巨。重庆的破局之道是本次“报道天团”关注的重点之一。
\n“满满的科技感,满满的现代感,满满的智能制造”“300千瓦氢能源电池安装在重卡上‘征服’天山,‘重庆造’真让人震撼”“企业智能绿色生产线和展示区自主创新产品,颠覆了我对重庆这座工业重镇的惯有印象”……在参访重庆产业园区、企业车间后,央媒记者不吝赞美之词。
\n优化产业结构。在产业发展上,重庆坚持“两条腿”走路:一方面,以构建“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为牵引,做大做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另一方面,有序推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以能效为导向促进产业低碳转型。2024年,重庆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34.6%,单位GDP能耗较2020年下降11.8%,产业“攀高向新”态势明显。
\n用好能耗评价“指挥棒”。重庆引入单位能耗产出效益评价机制,促进重点用能企业优化生产工艺,降低用能成本。“十四五”以来,重庆已为700余家企业开展节能服务,推广工业固废综合利用技术装备36项,带动绿色制造体系持续健全,资源循环利用效率稳步提升。
\n比如,位于大渡口区的建桥工业园,是重庆市首批认定的近零碳试点园区,持续开展污染环境生产工艺设备摸排整治,推动入驻企业节能降耗。截至去年底,园区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和规上工业企业重复用水率分别达到91.7%、89.4%,实现能源资源绿色化利用和水资源循环利用。
\n构建绿色低碳能源体系。近年来,重庆积极实施化石能源消费减量替代行动和非化石能源消费提升行动,加快推进天然气勘探开发和非化石能源开发利用,促进企业循环生产、园区循环运行、产业循环链接。
\n比如,位于沙坪坝区青凤科创城的赛力斯汽车凤凰智慧工厂,着力打造“光伏+造车”零碳工厂示范项目,已建成1.88万平方米BIPV(光储充一体化)发电项目,利用焊装车间、冲压车间、总装车间等建筑屋面排布光伏组件,年发电量1584万度,每年可节约标煤5070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13284吨。单车能耗逐年降低4%,三废处理率和污染防治达标率均达100%。
\n记者团走进拓普汽车底盘系统(重庆)有限公司进行采访调研。记者 李雨恒 摄/新重庆-重庆日报
\n激发新活力,全“绿”以赴争上游。
\n“通过持续践行‘两山’理念,掘金绿色经济,重庆正在实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共赢’。”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记者表示,重庆推动绿色发展的好经验、好做法,为国内其他地区推动绿色高质量发展提供一条可复制、可推广、可持续的“绿色路径”。
\n产业向绿,生态向美,重庆绿色发展蹄疾步稳。然而,对标国家要求、人民群众期盼,重庆绿色低碳发展还有较大提升空间。要充分激发现代化新重庆发展活力,仍需进一步强化“上游意识”、扛起“上游责任”、展现“上游担当”,以更大力度、更实举措全力推动绿色发展,全面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全力打造美丽重庆建设标志性成果。
\n在降碳、减污上做“减法”。当前,重庆部分产业高耗能、高碳排放的特征仍然突出,在“双碳”目标约束下,完成降碳、减污目标任务挑战不小。
\n要持续一体推进“治水、治气、治土、治废、治塑、治山、治岸、治城、治乡”的“九治”攻坚,全面开展多领域多层次减污降碳协同创新,构建碳排放双控制度体系,推进电力、钢铁、化工等行业节能降碳改造升级工程,尽可能从源头上减少污染物排放,不断提高生态环境质量。
\n在扩绿、增长上做“加法”。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是一个长期过程,既要立足当下,着力解决好具体问题,积小胜为大胜,又要放眼长远,克服急于求成的思想,循序渐进、持续发力。
\n对重庆而言,要因地制宜培育壮大绿色生产力,不断增强碳汇能力,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扎实推动产业结构调整,持续夯实城市低碳发展底座,加快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建设,以高水平保护支撑高质量发展,更好实现经济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n逐“绿”无止境,“碳”索向未来。筑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本底,把生态环境优势加速转化为经济高质量发展胜势,一个充满活力、未来可期的现代化新重庆,正在阔步前进。
\n原标题:“报道天团”看见了怎样的新重庆?
恒瑞行配资-恒瑞行配资官网-配资炒股首选-按月配资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